办刊宗旨:服务企业界 关爱全社会  凝聚成功理念 成就非凡人生

媒以载道  敏思力行 传播正能量  做中国最大的财经励志人物期刊

第161期 P74国学养生

锦绣江山永泰,激情笔墨高歌
——马氏山水学画笔记之画山篇
分享到:

□ 王 健


 地理学上,山是地壳上升地区经受河流切割而成的。自上而下分为山顶、山坡、山麓三部分。一般认为“高山”指山岳主峰的相对高度超过1000米,“中山”指其主峰相对高度在350米至1000米,“低山”指主峰相对高度在150米至350米,如主峰相对高度低于150米,就难于形成山岳景观,只能称为丘陵岗地了。

  《论语》·雍也篇,子曰:“知(zhì)者乐(yào)水,仁者乐(yào)山;知(zhì)者动,仁者静;知者乐(lè),仁者寿。”山水画,简称“山水”。中国画的一种。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独立成科形成流派,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画大兴,作者纷起,如荆浩、关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宽、许道宁、燕文贵、宋迪、王诜、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赵伯驹、赵伯骕的青绿山水,南北竞辉,达到高峰。从此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体现了中国人的美意识。

  马流洲老师喜画大幅山水,作画用大笔散锋,采用没骨法与线条相结合的方法,随形就势画出山的大体形象,近处石头用粗重的线条进行勾画,然后皴擦纹理,使山与石形成兜得转的美感,所谓兜得转,就是360度的全方位感,画面是二维度的空间,画石讲石分三面,但是当观者仔细观看,就会形成想到背面的纹理的感觉,即我们看不见那一面的纹理和气势的感觉,马老师画的山水综合了没骨法、太朴一散和书写线条相结合的方法,以水墨为基础,最后以一点青绿进行提醒,使得山石的厚重感,体积感,质量感分外强烈,同时提醒出来的青绿颜色又是山石色彩丰富,颜色厚重,实现了色与墨和谐交融互相衬托的美感。

  中国艺术在审美的主客观关系上不过份强调感官刺激和理性分析(概念),更强调主客观的和谐交融,审美要求和民族个性有关,侧重于浑厚、笃实、旷达、温良、和谐、德性、善化……审美方式较习惯于细细品读,潜移默化地体会个中情致,例如生活中看画喝茶,一口为吞,三口为品,一品其味,二品其意,三品其境界,饮酒的境界是飘飘然欣欣然激越憧憬和诗兴,杜甫描写的饮中八仙就是一种境界,喝茶由悠哉品茶的形式发展为功夫茶,由此氛围发展为茶道这也是境界。看画则既悦目犹赏心,即古人所云:“品其味,会其意,明其志”。黄宾虹有道:“江山本似画,内美静中参”,内美就是气氛、气质、气息、气势、气韵,包括笔墨精神,当然更指合乎规律,伦理道德和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

  马流洲老师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首先是有景有情,是作者把大自然的美景融入自己的感情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出来的山水画艺术。山水画是由风景到作品,从创作到欣赏都有着引人入胜和移情于景的特点,没有作者身临其境触景生情的体验,就没有读者身临其境的体味和感受,作为山水画家应具备导游的精神,引领观者一起浏览其间,体察其中,为之怡情,为之陶冶,达到情绪的引导、心灵的正合,简言之:“畅神”。说此言的正是五世纪时的山水画家宗炳,他晚年行动不便,终日面对山水画,“卧以游之”,沉醉于山水自然中,谓之“畅神”。当今时代人们为了调节喧闹的城市生活和紧张忙碌的工作,盛行旅游,寄情山水,钟情于山水画也是这个道理。

  马流洲老师的画的第二特征是有意境,是山水画的特色,有着从情感到气度与格调的“境界”的追求。画山水注重“师造化”,要在造境,高在化境,作画和看画共同身临其境,向审美活动的深层次发展:一是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和大自然合一,达到主客观世界与时共进光景常新的境界,谓之新。二是潜移默化在真境、神境、妙境的高深境界之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达到精神境界的升华!言而总之,有了境界的高度,才有艺术的高格品位。《林泉高致》产生在中国山水画充分成熟的时期,集中地论述了有关自然美与山水画的许多基本问题。郭熙认为,山石林泉胜景是“君子”所向往的,但他们不愿因渴慕自然风光而远离君、亲,面对山水画就可以“不下堂筵,坐穷泉壑”,充分领略自然山水的美,以解决“君子”厌烦世俗事务而又留恋功名的矛盾。用观画代替欣赏自然真景的所谓“卧游”的思想,早在南朝的宗炳就已提出。但宗炳是谢绝仕途的隐士,而郭熙却是为宫廷服务的山水画家。因此他对自然美的看法,既不同于宗炳,也不同于以纵情山水求得精神解脱的文人画家。在绘画理论史上,郭熙最早明确而具体地提出,山水画家应当努力创造一种美的境界,使观者“如真在此山中”,产生可游、可居的感觉,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同时,境界的创造,又与表现山川“意态”的美不能分离,所谓“春山淡冶而如笑”、“冬山惨淡而如睡”等说法,表明郭熙看到了山水的“意态”美,同人的感情与自然景物的交流密切相关。他和同时代的苏轼,都看到了诗画在意境上的相通点。

  马流洲老师解构理论和作品辩证地提出:山水画家应当努力创造一种美的境界,使观者“如真在此山中”,产生可游、可居的感觉,同时要融入时代精神和画家的情感,使观者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时代共鸣。所谓时代精神是史诗一般的气度和风貌,宋代苏轼,看到了诗画在意境上的相通点。我们更应该看到新中国进取、奋斗、努力的时代激情!这些融入到我们的画的笔墨里、山川里就是我的诗心。

2020912日整理记录,并以《诗心》为小结

  《诗心》

何为诗心?时代精神!

何为诗心?宇宙人伦!

何为诗心?自由精神!

何为诗心?画中青春!

诗心入画,诗心入神!

诗心入骨,诗心在心!

诗言志画里传情,

境有意图展乾坤!

 已访问: 4966 次 关闭
  • 壹山傍水

    壹山傍水

  • 深缆之歌

    深缆之歌

  • 晶美钻机油精华液

    晶美钻机油精华液

热门阅读